欢迎来到四川中职网! 四川中职网

  • 四川科华高级技工学校
  • 位置:四川中职网 > 新闻资讯 > 教育新闻 >  如何一体推进科技教育人才发展?专家解读“十五五”规划建议

    如何一体推进科技教育人才发展?专家解读“十五五”规划建议

    来源:四川中职网

    2025-11-01 11:07:07|已浏览:6次

    全文28次提到“教育”,日前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五五”规划建议)为未来五年的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记者注意到,“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到,要“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为何此时提出上述战略、“一体”推进该从何处着力?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进行解读。
    “教育已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教育、科技和人才,与教育强国建设息息相关。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联动,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形成良性循环”。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部署实施,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2025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战略与宏观政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吴霓表示,“十五五”规划建议全文28次提及“教育”,这清晰地表明教育已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定位为支撑和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力量,成为强国建设的基石,这充分印证了“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的战略思想。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罗建平也认为,从“教育”在全篇的布局来看,涉及教育的战略定位、根本任务、体系构建、重点任务和支撑保障等,呈现出一种战略性、系统性和全局性的布局。它从顶层设计入手,使教育的结构更优化、质量更优异、与国家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对接更紧密,充分说明了教育在“十五五”时期作为国家战略核心的重要地位。
    吴霓分析,此时强调“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一方面是要破解发展瓶颈,“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教育体系和科技人才队伍,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导致创新链条衔接不畅、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成果转化率较低等问题。”一体化改革旨在打通堵点,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另一方面则是要应对国际竞争。吴霓分析,在一些核心技术层面,我国仍面临科技 “卡脖子”压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日益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与教育的竞争,需要形成合力才能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此外,这也是夯实强国建设根基的需要。吴霓表示,“一体推进”是统筹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关键路径,通过系统性的支撑与牵引,为2035年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持久而强劲的动力。
    一体化推进核心在于激发教育、科技、人才三大要素协同合作,打通体制壁垒和资源分配等堵点
    记者注意到,针对如何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十五五”规划建议全文明确要“一体”推进。“一体”推进该从何处着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熊璋认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进的路径上,要有国家级的协调机制,在统筹政策和资源方面,预计国家会出台相关的政策,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一体的发展模式。其认为,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需要打通四大堵点。
    “首先要打破体制机制上的壁垒。各个部门间权责分割、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容易出现各自为政。我认为未来中央会有一个超越部委的机构或者机制,高层出台协同的引领性的文件。”熊璋分析,其次要在资源分配上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未来要建立共享开放机制,把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这些中心都纳入协同机制,将资源分配变成资源共享。
    熊璋表示,还要以贡献为导向推进评价机制改革,落实科学的人才观。人才评价机制不管是对大学、对科研院所、对企业、对人才都应该是贡献导向。最后,要有双向、多向的人才流动机制。这样才能够解决打造全球影响力教育中心、科学中心、人才中心的问题。
    在吴霓看来,一体化推进核心在于通过系统性的制度设计,激发教育、科技、人才三大要素的协同与合作。可通过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协调合作机制、打破体制壁垒、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人才流动、改革评价体系,激发创新活力等方式一体化推进。
    具体而言,一方面可以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高层级协调合作机制。改变以往三者“各管一段”的割裂局面,通过强化规划衔接、政策协同与资源统筹,确保教育发展、科技研发与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一致、资源互补与行动同步,从而形成系统性的国家战略合力。
    另一方面,优化资源配置与促进人才流动。着力破除体制壁垒以促进人才良性流动。畅通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通道,积极推动校企共建实验室、共设课程,实现创新资源与育人过程的深度融合。
    同时,还要改革评价体系以激发创新活力。在科技领域,要突出技术突破和实际应用价值;在教育领域,要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核心指标;在人才评价上,则需拓宽发展通道,最终形成支持潜心研究与激励成果转化并重的良性循环。
    罗建平分析,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独立章节进行系统性阐述,强调三者的战略关联与统筹部署。此次“十五五”规划建议则进一步明确提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体现了政策从顶层设计向机制落地的推进,更标志着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入了一个更加强调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新阶段。“‘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战略,是我国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竞争格局深度重塑背景下,应对内外部挑战、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走自主创新之路的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
    在罗建平看来,实现“一体推进”的关键在于突破传统路径依赖,从“单点突破”迈向“全链条协同”,通过制度创新、资源整合与生态重塑,深度融合教育、科技、人才三大要素,激发三者聚合能量,系统性地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源泉。
    高校可从优化学科布局等方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高校是重要的力量。
    吴霓建议高校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入手,从外部合作来说,高校要积极对外合作,深化与外部单位融合,构建协同育人新生态。为打破校企社的壁垒,创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育人模式。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和现代产业学院,将真实的科研项目与产业课题融入课程中,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与人才培养链的紧密衔接,促进对学生的一体化培养。
    从内部保障来说,内部可设立跨部门的协调机构,统筹教育资源、科研平台与人才培养。为保障一体化战略的有效执行,高校内部可优化管理机制,设立跨教学、科研、人事部门的校级协调机构,统筹调配全校的教育资源、科研资源破除各院系各部门间的“孤岛效应”,确保政策协同、资源互通,形成支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强大组织合力与制度保障。
    罗建平表示,落实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要求高校从根本上突破传统办学模式,以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构建“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同频共振,共同支撑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
    罗建平建议具体可从四个方面来协同推进:一是优化学科布局,强化需求导向。通过超前布局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动态调整学科专业,积极响应科技与产业需求,以产业需求倒逼学科专业课程改革,建立“需求—学科—人才”联动机制。二是深化产教融合,创新育人模式。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协同育人,探索分类培养模式,如“强基计划”夯实基础学科、“卓越工程师计划”强调应用能力、“拔尖创新人才计划”培养战略科学家等。三是强化有组织科研,服务国家战略。围绕战略需求,开展体系化科研攻关,聚焦“卡脖子”技术,搭建高能级交叉科研平台。四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强调科技成果转化,突出创新能力、质量、实效和贡献导向。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战略与宏观政策研究所博士后王志燕对本文亦有贡献)
    新京报记者 徐彦琳 杨菲菲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