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8 09:50:31|已浏览:8次
最近,我在写中职生的故事,手里有很多中职生的真实素材。
我为什么想写他们呢?简要言之,就是想弄明白一个问题:他们是怎么走上中职这条路的?
然后想通过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告诉家长们,在育儿过程中,尤其是在面对青春期孩子的时候,该如何避坑?
10月24号,看到教育部发布的《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一眼就觉得非常贴合实际。
细读之下,发现这些措施,针对的问题和现象,都是中职生踩过的那些坑。
一、中职学生的现状
中职教育,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其实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一般来说,中考过后,会有接近一半的学生会被筛选下来,进入中职。
这一制度的设定,本来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但在实际情况中,因学生整体素养差,就业质量低、升学渠道不畅等等问题,中职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
所以,中职生,往往成了“问题学生”的代名词。人们一般会认为,只有初中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性格古怪的,调皮捣蛋的学生才会去中职。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
在中职里,你会发现,大部分学生眼神空洞,缺少活力。
一个班里总有几个是打唇钉,纹身的;总有几个是抽烟喝酒的;总有几个是心理抑郁狂躁的;总有几个是喜欢打架斗殴的…
你只要到中职课堂去看看,这些学生不是睡觉就是聊天。有几个是能认真学习的?
你要问他们为什么来中职读书。他们要么说不知道,听家长安排;要么直接说,就是想在这混几年,弄个毕业证。只有极少数,想通过职业高考去读个大学。
确实,十四五岁的孩子,能去干嘛呢?
去工作?还太年轻。
来读书?一窍不通。
学技术?工作渺茫。
所以,不管咋样,先在中职学校里呆着吧!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成为人们眼中的问题学生的?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了解下中职生的基本情况。
在中职班里,大概有一半的学生是农村留守儿童或城市流动儿童;
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家庭关系破裂在单亲家庭长大,心理出现问题;
有一部分学生,是父母管教失策,在青春期出现强烈的反叛心理;
有一部分学生,在学校时人际关系差,甚至被同学霸凌,导致厌学;
有一部分学生,沉迷手机,疯狂打游戏刷视频;
有少部分学生,是学习压力大,放弃学习的。
......
从上面,你可以看出来,他们之所以会到中职来,可能绝大部分并不是因为智力差,而更多的是:
他们是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缺少家庭的托举;
他们家庭关系破裂,缺少父母的共同关爱;
他们青春期反叛,缺少父母有效的引导;
他们学校里的人际关系糟糕,缺少好的社交能力;
他们学业压力大,缺少自我调节能力等;
二、教育部新发布的十条措施
教育部近期发布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这份文件针对当前中小学生突出的心理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主要方向和举措
包括一下内容:
1、缓解学业压力
鼓励中小学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减少考试排名,严控作业总量。
2、保障体育锻炼
全面落实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鼓励延长课间活动时间。
3、确保充足睡眠
严格执行睡眠规定,遏制超时学习,保障学生必要午休时间。
4、防治校园欺凌
明确实施"护苗行动",坚决防止各类学生欺凌行为。
5、关爱特殊群体
针对留守儿童等群体,建立"一生一策"的心理关爱机制。
这几条没有空谈理念,而是实在的回应了学业焦虑、睡眠不足、网络沉迷、校园欺凌等交织出现的现实问题。同时,通过生命教育、挫折教育来增强学生的内在心理韧性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而且,还特别针对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孤儿以及单亲家庭儿童等特殊学生群体建档立卡,“一生一策”加强心理健康指导。
青春期,是很多家长非常头疼的育儿阶段。第9条中,“培育家庭和谐亲子关系。推进学校持续加强“教联体”建设,密切家校协同,将心理健康作为必讲内容,引导家长多陪伴多关爱,注重培养子女健康身心......普遍开展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家长心理健康素养,为子女健康成长营造和谐和睦的家庭环境”。这其实也是在培养家长如何做好一个父母,如何去面对孩子的青春期。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措施覆盖了从学生个体习惯(锻炼、睡眠),到班级学校氛围,再到家庭教育和社区支持,最后到国家层面监测预警的每一个环节,形成 了"全员、全程、全方位" 的育心合力。针对性和操作性都较强。
我也相信,随着这些措施的逐步落实,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将获得更加系统、专业的支持。